拉阿魯哇族聖貝祭 唯一以貝殼為神的部落 原來射下太陽的不只后羿一個人

以前聽過一首歌「沒有月亮」,歌詞描述在高雄桃源深山裡的某個部落,因為地勢的緣故,晚上看不到月亮,讓我對深山中的神秘部落有著無限想像,這次隨著KKday參加位於桃源區高中部落的「拉阿魯哇族聖貝祭」,「沒有月亮」的歌詞突然浮上腦海,拉阿魯哇族、聖貝祭,正是純真年代遙遠神秘的想像。(首圖「Hla’alua」字樣為拉阿魯哇族粉絲團提供。)

認識不少原住民朋友,但老實說,「拉阿魯哇族」我還是首次有緣見到,拜訪拉阿魯哇族祭典的那天,從高雄市搭車出發時天才濛濛亮,漫長的旅途,心中滿是期待,很喜歡看原住民豐富的傳說故事,這些傳統祭典一向隱秘難以窺探,想像祭典儀式演譯著古老的傳說,在這個時代,能夠「傳承、復刻」是何其浪漫而富有詩意。

▲近年來為了搶救瀕危族語,拉阿魯哇族實行師徒制,要讓年輕一輩得以傳承祭儀文化。照片中最右邊的,是現在族人中最熟悉祭儀文化且能流利使用族語的「游仁貴老師」,又被稱為族人的國父。

拉阿魯哇族(Hla’alua)不是我熟悉的原住民族,資料上寫著在2014年6月被內政部認證為「台灣第15個原住民族」,登錄的人口僅約400多人,拉阿魯哇族傳統四社由排剪社(Paiciana)、美瓏社(Vilanganʉ)、塔蠟袷社(Talicia)和雁爾社(Hlihlara)四社組成,史稱「四社番」,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相傳塔蠟袷社因為交通不便,族人移居至他社居住,而至民國 90 年間,發現那瑪夏區瑪雅里有部分族人居住,但其遷移過程已不可考,故以那爾瓦社(Na’ʉvuana)稱之,成了現代的四社。這次參加的聖貝祭就是由美瓏社主辦。

一早,巴士在微涼的空氣中,鑽進南橫公路的叢山峻嶺,沿著河面寬闊的荖濃溪爬行而上,經過寶來後,在地圖上名為「美蘭聯絡道路」的產業道路旁停了下來,我們一行人下車步行,準備跨越溪谷,探訪這神秘的聖貝祭

在河谷的一方,一座綿長的吊橋拋向對岸,太陽剛升起,映照著山間清晨的霧靄,吊橋像沒有盡頭般消失在遠方。這座名為「索阿紀」的吊橋,長達260公尺,是台灣最長的車行吊橋,橋面寬度僅能容納一輛小型車通行,進出禮讓全憑默契。

索阿紀是美蘭部落的原住民名稱,對外聯絡就靠這座吊橋,2009莫拉克風災沖走原本的橋樑,直到2012年才重新通車,部落盛產的梅子、芒果、愛玉等農產也靠它才得以輸出販售。

索阿紀吊橋的橋台主索錨座由山豬造型裝飾,看起來就像四隻山豬咬著吊索,橋柱上也飾以熊鷹羽毛圖騰。我們迎著陽光走過橋面閃閃發亮的索阿紀吊橋,舉辦聖貝祭的場所就在對岸的美蘭部落,遠處高臺上升起一股煙霧,火已燃起,火,是拉阿魯哇聖貝祭的楔子。

▲吊橋裝飾充滿拉阿魯哇族文化圖騰意象。

關於拉阿魯哇族與聖貝祭的由來,有很多考證和傳說,我喜歡這個版本:「相傳遠古時期有一條大鰻魚堵住河口,造成水患,洪水退去後,拉阿魯哇族祖先遷移到東方日出之地Hlasʉnga,與小矮人Kavurua共同生活,小矮人視『聖貝Takiarʉ』為太祖貝神,每年舉行聖貝祭Miatungusu以求平安、農獵豐收、族人興盛,拉阿魯哇族也參與祭典,一段時間後拉阿魯哇族人丁旺盛,部分族人決定另覓居所,於是小矮人將『聖貝』相贈祝福,並交代要將聖貝當作自己的神虔祭拜,因此移居的拉阿魯哇族也開始了自己的聖貝祭。」

終於進入拉阿魯哇聖貝祭會場,格局就像傳統小學的操場,以面向東方的男子聚會所Tapuhlaihlia為核心,參與祭典的家族草棚以ㄇ字型面對聚會所,圍繞著中央的火堆,每個家族的姓氏都掛在門前。在進入會場前的通道上,除了聖貝祭傳統的祭儀流程,還有特別列出「聖貝祭禁忌」,第一個禁忌「男子聚會所只有男性才可以進入,女性禁止進入或靠近。」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忌:「在祭儀過程中,禁止打噴嚏、放屁。或是吵鬧、喧嘩。」莊嚴中又有點可愛的規定。

▲拉阿魯哇族是男系社會,祭典中以男性為主,女性在祭典中則負責準備酒水及料理禮肉為主。

男子聚會所屋頂覆蓋著茅草,木造欄杆環繞四周,類似大型涼亭,會所中央有一個方形火盆,火必須維持不滅,正前方有一樓梯是唯一的出入口,傳統屋頂兩角會插著木檞蘭,因取得不易,會所前種植山蘇lavahli取代,拉阿魯哇族也奉山蘇為驅邪避凶的守護神。祭典時勇士們由資深耆老帶領從會所列隊進入廣場,依序在營火前以手指沾小米酒彈向空中,並大喊一聲「tamuu」敬神。

▲「tamuu」的動作如同跟祖靈報到一般。

▲「火」象徵著「生命」,在祭典中必須有人看守著火堆,確保火不熄滅,而山蘇對拉阿魯哇族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植物,有驅邪的用意。

參與祭點的過程中,發現祭儀程序和細節隆重且複雜,能夠保存下來何其困難,因此「傳承」更顯彌足珍貴。

傳統的聖貝祭點為期6天,每年舉辦一次,隨著時代進入工商社會,曾有段時間族人考量祭儀消耗過大,將祭期濃縮成一天,每2-3年舉行一次。近年因面臨文化流失問題,逐漸又恢復每年舉行,祭典流程如下:

  • 第一天 初祭迎神 malalalangʉ
    入席、迎神、祭前預備、取薪汲酒、分肉、祈求獵物、鑽木取火、數人數
  • 第二天 刺豬祭 papapaci taruramʉ
    入席、祭前準備、刺豬敬神、跳舞
  • 第三天 請出貝神 ruapuhlu takiiarʉ
    入席、祭前準備、請出貝神、拋貝奪福、團結儀式(藤舞)、 跳舞
  • 第四天 慰勞祭 capalicapali
    入席、祭前準備、慰勞祭、出草祭
  • 第五天 驅魔祭 paria ‘ihlicu
    入席、祭前準備、驅魔祭、送神、數人數、護身
  • 第六天 團獵祭 mahlahli
    入席、祭前準備、獵區宿址、歡聚
▲第二天刺豬祭儀式。

在第三天「聖貝薦酒」的儀式中,主祭會從甕中取出聖貝放入酒渣當中,當聖貝變成紅色時表示貝神已醉,就可以開始進行最刺激的「拋貝奪福」儀式。12尊貝神分別代表「勇猛」、「健康」、「平安」、「勤勞」、「聰明」等不同含義,搶到貝神的族人將之歸還後,主祭會告知其獲得何種祝福。

▲族人視聖貝為太祖之靈的居住所,因此舉行祭儀以祈求平安豐收、族人旺盛,並藉以宴饗太祖之靈。

祭典進行時,集會所旁有3個來表演的布農族小朋友在玩耍,一旁一座小型的茅草屋,原來是「首級祭屋」cakʉarʉ,負責解說的昭如Kaljuy主任說,傳統文化祭儀第四天登場的慰勞祭,頭目會帶領勇士們集體出草與狩獵,並將獵物帶回部落舉行宴會,出草如果獵得人頭,就放在首級祭屋中。現今已經不出草了。

祭典當天也請來興中國小合唱團「布鼓拉芙兒童藝術團隊」和興中國小幼兒園的小朋友表演族語歌謠,他們的演出完全「阿卡貝拉」等級,難怪人家說「歌聲」是上帝賜予原住民朋友珍貴的禮物。

▲小朋友個個是天生歌姬,他們的聲音宏亮又純淨,說是天籟也毫不為過。
▲萌萌的樣子讓人融化,這個當下沒有什麼比看著他們更療癒吸睛。

在拉阿魯哇族還有個古老的傳說,一個類似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相傳世上有兩顆太陽,炙熱的高溫讓草木難以生長,族人僅能以狩獵維生,當時有個勇士名為Hla’ungali,為了拯救萬物,決定冒險去將其中一顆太陽射下,沒想到在他成功射下一顆太陽後,另一顆太陽卻因為受到驚嚇而不再昇起,世界從此變得黑暗。最後在公雞的幫忙下,和僅存的那顆太陽約法三章,才讓大地有了現在「太陽東昇西落」的定律!最後族人將Hla’ungali封為首長領導者,這也是拉阿魯哇族「頭目」的由來。

▲髮髻上羽毛有特別的意義。

一天的祭典下來,除了見識神聖的文化祭儀,還聽了好多故事,離開前我們品嚐了原住民風味料理、手作愛玉體驗,還換上了拉阿魯哇族的傳統服飾,做了屬於自己羽毛髮髻,這髮髻上的公雞羽毛,就是為了紀念神話中幫助大家與太陽談判成功的公雞而來。

回程,我花了一路的時間反芻滿載的腦容量,很開心有機會親眼見到這神聖的聖貝祭,也希望這些獨特又寶貴的原民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最後附上我當了一日冒牌拉阿魯哇族人的照片,不得不說,他們的族服真美!

▲拉阿魯哇族男性傳統服飾以山羊皮或山羌皮揉製皮帽,皮帽上鑲有貝殼和帝雉及老鷹羽毛作裝飾,現代則以紅色布料上衣,衣背有三色線條,象徵家族及族群向心力。女性以傳統頭巾纏髮,插上公雞羽毛髮髻,黑裙、藍色或白色長袖上衣,藍黑色上衣以雁爾社和排剪社為主,白色則以塔蠟袷社、美瓏社和那爾瓦社為主。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