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100種味道|深入菲律賓最道地的庶民甜點

在群島織成的菲律賓,一踏上這片土地,不只是海風與陽光迎接著旅人,還有一種難以忽視的甜蜜滋味,無論在馬尼拉街頭的小吃攤、宿霧的咖啡店,或是杜馬蓋地的家庭廚房,從早餐到宵夜,都能發現甜食如影隨形。

這個熱情洋溢的國度,有著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而「甜」幾乎成為了菲律賓料理中鮮明的標誌之一。這不僅僅是味覺的選擇,更是一段歷史的軌跡,一種文化的延續,一個民族性格的映照。

歷史的糖衣:殖民遺緒與本土融合
說到菲律賓的甜食文化,不能不提到複雜的殖民史。從西班牙人於16世紀登陸開始,到後來的美國統治,每一次外來文化的到訪,都在當地人的鍋碗瓢盆中留下痕跡。

西班牙人帶來了糖與甜點的技術,使得本來以米、椰子與天然果物為基底的本土點心(如bibingka、kakanin)開始加入大量蔗糖,口味更濃厚,層次更豐富。美國人則讓甜味進一步普及化,從糖果、可樂到早餐穀片,一切西式甜食,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菲律賓人從來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這些外來的味道,讓「甜」不只是糖的堆砌,而是文化的再創造。甜味,可能是一種生活態度,抑或是貧苦生活中的甘味劑?!
把整個夏天都裝進杯子裡:halo-halo

要說最能代表菲律賓熱帶靈魂的甜點,非 halo-halo 莫屬。「halo」在菲律賓他加祿語(Tagalog)中為「混合、攪拌」的意思,一碗剉冰放上椰絲、紫薯泥、甜豆、果乾、焦糖布丁、彩色椰果、雅達子等,最後點綴一球紫薯(Ube)冰淇淋再淋上牛奶。每一口都像是在探索這座島嶼的熱情,如同菲律賓文化的縮影:多元、熱鬧又不拘一格。吃起來像是菲律賓版的摩摩喳喳,「甜」雖然是基調,但在剉冰與鮮奶的融合下,倒也挺讓人著迷。

清晨的一口溫柔:蒸米糕與熱可可

清晨的杜馬蓋地,攤販推著蒸籠出現在巷口,街上飄來淡淡椰奶與糯米的香氣,小販老闆見我外來面孔,熱情招呼問我要不要喝杯咖啡。她打開鍋蓋,舀出一勺軟Q的椰奶米糕,淋上巧克力醬,遞給座位上的客人,原來我以為的甜點,可能是菲律賓人早餐的精神糧食。這道名為「puto maya」或「suman」的傳統甜米糕,搭配熱騰騰的tsokolate(可可飲),是許多家庭傳承數代的早餐儀式。有些人甚至會在巧克力米糕上,再撒上增添香氣的黑糖粉,也有些攤販直接將椰奶、巧克力醬跟糯米一同炊煮,壓成一塊塊甜米糕,方便客人外帶!與其說它是甜點,不如說它是菲律賓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慰藉——在城市甦醒之前,以一口溫熱的米糕與可可,撫慰剛啟程的心。


原來,有些味道不是靠香氣取勝:Cassava Cake
在菲律賓其中一晚的媒體交流晚宴中,我在餐台邊被一股熟悉又說不清的氣味吸引,那不是傳統認知裡的香氣,反而像是雨後潮濕的氣味中夾雜著發酵感,我沿著氣味「尋寶」,最後在一道其貌不揚的甜點面前打住,來不及思考,服務人員就熱情的盛裝了一塊在我的餐盤中!原來這道「Cassava Cake」是一道深受菲律賓人喜愛的傳統甜點。

Cassava,又名木薯,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由拉丁美洲引進的作物。在菲律賓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木薯成了窮苦農家的救命根源,它耐旱、好種,哪怕土地貧瘠,也能頑強生長,成為民間百姓的溫飽依靠。而 Cassava Cake,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通常由磨碎的木薯、椰奶、煉乳與蛋混合而成,烘烤後表面還會鋪上一層焦糖椰奶醬及椰肉絲,口感Q彈,甜而不膩,在許多聚會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每個家庭、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版本,也有些會加入起司增添鹹香,晚宴中聞到的「奇特」氣味,或是就是來自於「起司」,但說也奇怪,如此樸實的外表,吃起來卻意外驚豔,讓人印象深刻。
跳著芭雷的奶油女王:Silvanas

要說甜度,我認爲 Silvanas 相較前面四道甜點更勝一籌,但它的口感出奇細緻,會讓人有種品嚐法式甜品的錯覺!Silvanas 由兩片酥脆的蛋白糖霜餅夾著帶有堅果顆粒的奶油霜製成,外層再裹上細碎的餅乾屑或堅果粉,最後冷凍定型。吃起來有著冰淇淋與蛋糕之間的細緻口感,一口咬下去先是酥脆,接著是綿密、滑順,最後在舌尖緩慢融化,雖然甜度對我來說真的有點破表,但搭配無糖熱茶卻意外合拍,是一款很有質感的下午茶甜點。據說 Silvanas 是菲律賓對法式甜點「Sans Rival」的致敬版本,最早發跡於深受歐洲影響的中部城市,特別是宿霧(Cebu)與杜馬蓋地(Dumaguete),後來逐漸成為菲律賓家庭聚會中最令人期待的壓軸點心。

熱戀中的香蕉:Banana Cue

在菲律賓,有一種不拿來當水果吃的本土香蕉品種「Saba」,外型短胖、略帶稜角,這種香蕉因澱粉含量高,生吃澀口無味,但只要經過油鍋的洗禮,就會釋放出截然不同的風味,所以菲律賓人常拿來入菜或做成甜點,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街頭常見的「炸香蕉」,當地稱作「Banana Cue」,有時也寫作 Banana Q!(因為串成像燒烤串一樣的形式,所以名稱來自「Banana」和「Barbecue(BBQ)」的結合。)將Saba裹上糖醬炸至金黃,外皮酥脆焦香,咬下去卻Q彈有勁,甜中帶著微酸的風味,像極了熱戀的滋味!

歷史塑造了甜的基礎,氣候加強了它的存在,文化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菲律賓人對甜食如此愛不釋手。當你離開這片群島,甜味也許早已從舌尖褪去,但那份來自歷史、氣候與文化交織的甘美,會在記憶深處長久停留。
更多菲律賓旅遊資訊請參考「菲律賓Fun鬆玩」!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