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遺址 × 海島美食 × 當代藝術,最療癒的秋日馬祖旅遊

九月的海風,帶著鹹味與涼意。從飛機窗邊望向馬祖列島,島嶼在陽光下輪廓分明,海天之間藍得像畫。有人說,馬祖的秋天很安靜,靜到能聽見潮水在礁岩縫隙裡翻湧。但今年不同,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讓整片群島成了一座巨大的戶外美術館,藝術不再被收進白牆展間,而是灑落在坑道、軍事碉堡、海岸與小漁村。你走的每一步,都可能不經意闖進一個作品的場景。

旅遊前言

好多年前我曾在春末造訪馬祖,為了一睹藍眼的浪漫。那時我聽島上的人說,秋天的島嶼沒有夏天那麼熾熱,也不像春天那麼潮濕,反而是最乾爽、島嶼輪廓最清晰的季節,我不禁想著「若是秋天再訪,能在最澄澈的天空下,看海、聽風,再嘗一口島嶼最鮮美的秋味,那該是多麼詩意的旅程。」這個念頭一直留在心底,直到收到「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於九月登場的消息,終於再次啟程。這屆馬祖藝術島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題,把戰地與漁村生活轉化為當代藝術,重新演繹島嶼的記憶與靈魂。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概覽

展覽日期:2025年9月5日至11月16日,為期 73 天
展覽主題:「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域:四鄉五島 (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展演亮點:將馬祖四鄉五島化為大型戶外美術館,以戰地遺址、碉堡、電廠等,打造為展演舞台,透過藝術重新演繹在地人文與島嶼記憶,今年也首次國際公開徵件,集結 9 國藝術家,共50+ 件作品,讓旅人可以用更輕鬆的方式領略馬祖的文化與脈絡。

▲今年藝術島海報以「手島」為主視覺,「島是手的形狀,是老漁師的手、釀酒師傅的手、設計師的手…」。
▲回來後在馬祖國際藝術島官方粉絲頁看到海報的原型,是真真切切來自島上每位職人的手,手上與大海拼搏的痕跡清晰可見,心底豁然開朗,這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每位島民與大海的協商。(照片取自馬祖國際藝術島官方粉絲頁)

南北竿藝術地圖

南竿

26據點《不是誰的棋子,而我們是⋯》

以往走進坑道,總給人冰冷、壓抑的感覺,好像戰爭的陰影還殘留在石壁間。但在 26 據點,我們遇見了作品《不是誰的棋子,而我們是⋯》。藝術家在坑道裡做了一個巨大棋盤,並邀請島上居民、駐馬工作者及旅人,一起彩繪專屬的棋粒花瓶。作品像在與歷史對話,提醒著我們走出命運,邁出每一步屬於自己的步伐。有了藝術的色彩,冰冷的碉堡也彷彿重獲新生。展覽期滿,花瓶會再送回創作者的手中,讓藝術繼續在生活中延續。

53據點《書信》、《馬祖島來信》

走近南竿的 53 據點,有兩件書信藝術作品讓我印象深刻。《馬祖島來信》由日本藝術家狩野朋子與中坪多惠子策劃,把過去那些從臺灣寄到馬祖、或者從馬祖寄回臺灣的軍旅書信徵集起來,現場還可以讓旅人書寫、寄出屬於自己的明信片,讓作品不只能看,更能與歷史對話。同樣在53據點的另一件作品《家書》則在地下碉堡,特別用感濕油墨與滴水的裝置,信件的記憶時而浮現、時而隱沒,記錄過去離散、重聚與戰地生活的心緒。雖然我不是生於戰爭時代下的人,但站在這裡,翻開一封封書信,彷彿穿越時空,被那股跨越距離的愛與思念拉得很近。

▲可以想見在海島前線碉堡中,書信受潮的樣子,信上還爬著海蟑螂,非常寫實。
▲我也回到過去,寄了一封信給未來的自己。

津沙聚落《打開玻璃門》

津沙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馬祖聚落之一,2023年禾磊建築團隊為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創作,利用數千支回收的馬祖高粱酒瓶堆砌成一面曲面的透光牆面,並在牆上開了一扇面向海洋的窗。進入空間,視覺會從傾頹廢墟到透光玻璃牆,再延伸至蔚藍大海,很有意境。透著光,玻璃酒瓶折射出夢幻的光影,配上攀藤與植栽,讓原本傾頹的廢墟瞬間變成美拍空間!

▲玻璃酒瓶是島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老物件,如今化身光與記憶的載體,把廢墟改寫為家的可能。那一扇門,更像是打開記憶的縫隙,讓家的氣味與浪濤聲滲入心底。

津沙澳口(鐵血崗哨碉堡旁)《海之瀝瀝》

《海之瀝瀝》是香港藝術家梁美萍在津沙澳口創作的瓦片聲音裝置藝術。屋瓦在閩東建築裡是守護家屋的重要元素,藝術家運用風帶動銅棒敲擊瓦片,迴盪出的聲音就像海浪拍岸,把旅人帶進島上的生活與海的記憶。欣賞作品時可以閉上眼睛,靜下心用耳朵去感受,會更有時空感。

梅石營區特約茶室《白馬非馬》

在梅石特約茶室展出的藝術創作《白馬非馬》,是藝術家彭雅倫多年前來到島上時,注意到馬祖的廟宇不僅有媽祖,還有白馬尊王並祀白馬夫人、臨水夫人等女性神祇。她借用戰國時期公孫龍的辯證命題,思索馬祖信仰是否早已走出原鄉,發展成屬於自己的獨特語彙。今年,她參與了北竿「上惠林女帥宮」一年一度的聖誕儀式,整整十四個小時的三次扛轎問事,全由女性乩身與轎班完成。她不只是觀察者,還親身參與扛轎,並在神轎內安裝攝影機,以「女神視角」紀錄這場壯麗的女性展演。作品聚焦於馬祖島嶼的女性神祇信仰與其所代表的柔中帶剛的精神力量,透過田野調查、訪談及影像裝置藝術,鼓勵大眾從多元角度理解馬祖文化中的女性能量。

山隴澳口《漁夢》

《漁夢》是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於南竿山隴澳口創作的風動裝置藝術。作品融合了拍楸的竹樁、浮球、船槳與魚型等元素,結合太陽能與風力機構,打造出一座隨風轉動的「機動城堡」,詩意地重現馬祖漁人與海共生的記憶。

山隴排練場《生命之網》

很喜歡《生命之網》這件作品,從明亮的戶外走進幽暗發著藍光的展間,第一眼就被視覺震撼!兩位來自日本的藝術家米谷健與茱莉亞,他們長年關注生態議題,整件作品用了上千條釣魚線與魚珠交織而成,搭配紫外線燈光,讓整個空間如夢境一般。複雜的魚線網絡,象徵大海中生命體彼此依存。藝術家強調,這件作品不只是美麗的光影,而是要提醒觀眾「自然生態的脆弱性」,藉由藝術引導人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藍色幻境也給人藍眼淚的想像。
▲鏡子裡的倒影也很美!

牛角聚落《夢之亭》

來自西班牙的藝術家胡安・薩摩拉長年以生態觀點貫穿創作,曾與台灣多次合作,也曾於台北雙方藝廊展出,並是今年日本大阪世博會西班牙館的主要藝術家。今年造訪馬祖時,有三件事讓他特別難忘:漁民運用漁網與古老技法捕魚的智慧、戰地前線獨有的茶室文化,以及北竿龍角峰伍靈公廟一年一度的「祈夢」儀式。胡安將這些印象轉化為作品《夢之亭》,紅色象徵茶室的床鋪,紗帳如同漁網,而作品之名則呼應伍靈公廟的祈夢傳統。

▲每年的農曆正月廿九日,北竿芹壁的五靈公廟都會舉行「祈夢」活動,開放信眾帶著枕頭棉被來廟裡睡一覺,祈求神明「何九仙」在夢中指點迷津。也因此夢之亭的作品充滿夢境感。

山隴舊體育場《哥吉拉計畫2025》

《2025哥吉拉計畫》是馬祖國際藝術島的重磅作品之一,由廣島藝術家柳幸典老師打造。他利用即將拆除的南竿舊體育館,進行全面性的重構與破壞,結合自身在廣島成長的經歷,及反核電影哥吉拉作為發想,在翹起的柚木地板上擺放在地回收物:舊衣服、電箱與燃料桶、漁船殘骸、洗衣機鐵殼、腳踏車骨架,驚心動魄的畫面宛若能源災難後滿目瘡痍的家園。作品的核心是哥吉拉的巨大的眼球,虹膜中映照著廣島原爆的蕈狀雲、第五福龍丸的輻射悲劇,以及福島核災的紅色警戒。整件作品既是戰爭與能源運用的隱喻,也讓人重新凝視人類歷史留下的傷痕與警示。

珠螺海灣長堤《築巢》

出生馬祖的藝術家陳益輝在南竿珠螺海灣長堤創作大型雕塑《築巢》,使用阻擋敵軍的反登陸裝置「軌條砦」當基底,搭起屬於自己的窩巢,象徵在困難中重建迎來新生。

▲從堤上望向藝術品,枕戈待旦的標語依舊佇立山頭,人事境遷,如今馬祖人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

馬港沙灘《海就是我的路》

《海就是我的路》是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常設作品,今年依舊守望於馬港沙灘,與臨海山丘上的媽祖巨神像遙遙相望。穿梭在馬祖四鄉五島及臺灣之間的海上船隻,是島嶼不可或缺的日常的風景,對馬祖人來說,海就是陸,是馬祖人通往世界的路徑!作品徵集馬祖舊船的零件,包括來自除役軍艦或舊臺馬輪等予以重組改造,讓錨鍊彷彿是船隻的樹根,馬祖代表性的花崗岩則是船隻的鐵殼,搭配馬祖人對軍艦重要的記憶物件,將馬祖人漂泊移動的記憶重現與再造。

北竿

老漁夫喚起拍揪記憶

在來馬祖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拍楸」是什麼,所以在北竿第一站我們先來到僑仔村造訪經歷過拍楸漁法的老漁夫王大哥。拍楸是一種馬祖世代相傳的古老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邀請眾多男丁勞力,連續出海10多天,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也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它不僅是一種技術,更象徵著馬祖人與大海共生的智慧與團結精神。過去漁民會一同製作竹樁,但隨著科技進步,這樣的方式已漸漸失傳。透過藝術島,這份智慧與記憶得以再次被喚起與傳承。

橋仔五間排共創作品《漁汐》、《漁漬》

走進北竿橋仔村的百年石屋「橋仔五間排」,充滿歷史痕跡的老屋,一樓是過去漁露、蝦油、海蜇皮等漁產製作販售的地方,如今化作展演空間,把百年漁村生活記憶轉化為藝術語言。二樓的藝術作品《漁汐》,一張巨大的漁網懸掛在空間中,旅人可鑽進漁網,感受網中「漁獲」失去自由的壓迫感,呼籲大家重新珍視海洋資源的珍貴。

龍福山莊《暗光屋瓦》

馬祖列島,曾經是兩岸對抗的最前線,為了防止對岸在夜晚藉由照明尋找目標進行空襲,戰地政務時期曾嚴格執行燈火管制,這一管制就是36年,是馬祖居民鮮明的記憶之一。當時如果要開燈,就必須用黑布將門窗都蓋住,確保不會有光外洩,但全黑的布包裹著住家門窗,看起來很不吉利,所以馬祖人開始裝設外黑內紅的窗簾,於夜晚期間將窗簾拉上遮光。藝術家根據燈火管制的構想創作《暗光屋瓦》,結合閩東建築的壓瓦石,象徵居民面對強風及種種困境的生活智慧。

北竿軍魂電廠《北竿1979》、《軍魂之光》

軍魂電廠是1973年由國軍開鑿山壁,在坑道中興建的發電廠,在戰爭的時代由軍隊營運,直到1991年,隨著戰地政務解除後才停用。其實這兩件作品給我衝擊蠻大的,在潮濕陰暗的坑道裡,電流的低鳴聲格外刺耳壓迫,很難想像戰火下的生活是多麽刻苦。馬祖從早期軍火管制時代,到能夠點一盞燈,電力與自由得來不易,讓人更應該珍惜眼前平安的日子。

北竿后沃聚落《海量》

《海量》是一件很有意境的作品,藏在北竿后沃村巷弄之中。百餘個釀酒甕高低錯落懸掛在傾頹的家屋中,講述著馬祖往日的釀酒記憶。光影隨著腳步變化,海風、霧氣和遠方轟鳴的飛機聲彷彿都被捕捉在甕裡,每一步都讓人感受到島嶼、土地與家的連結。

馬祖餐廳推薦

南竿 林義和工坊

中午時分,遊覽車停在南竿四維村的一處小停車場,我們四處張望,卻找不到餐廳的蹤影。原來,林義和工坊隱身在石屋聚落之中。沿著石橋走去,空氣中飄來誘人的香氣,我們尋香找到這號稱「馬祖第一私廚」的小秘境。工坊曾是馬祖海上梟雄林義和的故居,如今由他的外孫黃克文先生經營,他將祖屋修繕後轉型為餐廳,並設有老酒DIY體驗。這裡的料理融合閩東風味與在地食材,招牌菜包括老酒蛋麵線、鰛魚蒸肉佐地瓜炊飯(更榮獲500盤殊榮)、煙燻黃魚與荷葉排骨,每一道都充滿在地風味,讓人在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馬祖的歷史與文化。

▲鰛魚蒸肉佐地瓜飯是馬祖家常風味,曾榮獲第二屆500盤的殊榮。看似樸實無華,卻讓人回味無窮。
▲老酒蛋雞湯,又香又濃,每一口都是精華。

南竿 涼山頂民宿風味小館

馬祖的餐廳常常很低調,不是隱身於聚落石頭屋,就是藏在民宅中,若不是在地人帶路,走過路過可能還是會錯過。涼山頂民宿風味小館就是這樣一間樸實的餐館,位於南竿福沃村,沿著通往山隴的山坡叉路而行才會看到。室內明亮寬敞,供應馬祖在地風味與當季海鮮,淡菜、鮸魚丸、竹蟶,每道海味都鮮甜到不行,份量多又價格實惠,推薦給喜歡海鮮的人!

▲繼光餅又被稱為馬祖漢堡,各家內餡口味不一,是來馬祖必吃的料理之一。
▲超肥美又新鮮的淡菜,原味就很好吃!

北竿 龍和閩東風味館

走進北竿「龍和閩東風味館」,能感受到一股新世代的企圖心。年輕店主把父母親時期起家的燒鴨便當升級為片皮鴨三吃,創意加入在地特色的紅麴辣椒醬提味,是馬祖唯一一家吃得到烤鴨宴的餐廳。金湯魚片將龍膽石斑以酸菜魚的手法上桌,魚片下的老油條吸飽了老譚酸菜和魚湯的精華,每一口都是驚喜;涼拌紫菜添上醋漬高麗菜絲,讓海味更清爽;香酥蝦小卷,將鮮蝦、蝦漿塞入小卷中炸到金黃酥香,鮮味和口感都超有層次。小老闆說酒糟排骨、酒糟炒飯都是熟客必點,在我看來每道菜都別具特色、缺一不可。這裡的料理像是馬祖的縮影,餐桌上不只傳承,更是五感的提升,將閩東的精髓,揉進在地食材,價格也很佛心,10人一桌的盛饗三絕鴨宴只要$5880,吃完絕對身心俱足。

▲龍膽石斑Q彈又滑口,搭配吸飽精華的老油條,很夠味!
▲超肥美的高登淡菜。

馬祖住宿推薦

南竿珠螺灣會館

入住珠螺灣會館前,我們特地到珠螺灣長堤上欣賞由馬祖藝術家利用反登陸裝置「軌條砦」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築巢」,戰地記憶因此多了柔軟的寓意。沒想到推開房門,映入眼簾的,竟正剛剛欣賞的藝術品和遼闊海景,被框成一幅獨一無二的畫。珠螺灣會館的位置絕佳,就在海岸邊,從房間陽台就能欣賞日出與潮汐變化。室內設計簡約清爽,以大片落地窗迎向大海,把馬祖的壯闊盡收眼底。民宿環境乾淨舒適,老闆娘也非常親切,讓人著得安心自在。

▲珠螺灣會館於2022年底才開幕,每間房間都是海景第一排,check in時正逢退潮,前面露出大片潮間帶。
▲清晨從房間陽台看到的美景,無比夢幻!

北竿 芹壁水漾民宿

芹壁,是馬祖最詩意的聚落。有人說這裡像「台版地中海」,馬祖人卻笑著說,他們不想做誰的影子!依山面海的芹壁,以階梯式錯落的石頭屋聞名,屋舍多以花崗岩砌成,與蔚藍海景相映成趣,每個轉角都像被框成一幅畫。水漾民宿就坐落在這片詩意之中,背靠山城,房間窗外便是無邊海景。女主人溫柔婉約,素有北竿最美老闆娘的稱號,是間很有人情味,很用心經營的民宿。

▲民宿前庭景色就這麼美!
▲房間是溫潤的木質調,好喜歡三人房架高的木地板,窗景一側面山,一側面海,非常無敵!

藝術公車 魚你同遊藝術島

今年馬祖藝術島為了解決旅人在南北竿的交通問題,主辦單位特別與插畫家鄒駿昇合作,推出以「島魚行旅」為發想的兩輛黃魚公車,讓馬祖的海洋記憶化身流動藝術,穿梭南、北竿間,成為最詩意的移動風景。

▲車身以馬祖代表性的漁產「黃魚」為設計主軸,融入罐頭與一夜干的保存意象,不僅傳達島嶼的味道,也象徵記憶與時間的釀造。每次乘坐,都像是開啟一罐裝著馬祖故事的時光罐頭。
▲設計師用暖橘色的母魚公車呼應人文溫度,用藍綠色的公魚公車象徵沉靜的山海地景。

【北竿路線】

出發地:塘岐
班次時間:週二~週日 13:00、13:35

【南竿路線】

出發地:
梅石公車總站(06:10班次)
介壽公車總站(07:00~16:00班次)
班次時間:
週一~週日
06:10、07:00、08:00、09:00、10:00、11:00、14:00、15:00、16:00

如何到馬祖

立榮航空每日有固定航班往返松山南竿、北竿;臺中南竿航線也有固定班次,非常方便。

  • 松山←→南竿(每日約6 班往返,飛行時間約為50分鐘)
  • 松山←→北竿(每日約3 班往返,飛行時間約為50分鐘)
  • 臺中←→南竿(每日約1 班往返,飛行時間約為75分鐘)

這次安排兩天一夜的行程實在有些倉促,好多想看的展點來不及走完,循著展點一路探訪,看到的不只是藝術創作本身,更像是在島嶼之間走讀馬祖的前世今生。從軍事遺跡到聚落老屋,從廟宇傳說到漁村日常,歷史與文化在藝術裡被重新演繹。秋天的馬祖,正值海味最豐饒的時節,肥美的淡菜、紅糟、老酒入菜的閩東料理,讓味蕾與旅程一同豐收。當藝術與風土交會,這片群島展現出獨有的詩意與厚度,馬祖真是個值得一再迴遊的地方!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