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無礙 旅程精彩 「多扶假期」創造無限可能

先前在MSC榮耀號郵輪的日本旅程中,在船上許多場合都遇到年長者和行動不便的旅客,特別引起我的注意,他們不是只能枯坐在家中玄關感受四季更迭,也可以在緩緩巡航的甲板上享受和煦陽光和鹹鹹的海風,寫下屬於他們的旅記。我彷彿穿越時空遇到未來的自己,那年華正盛時未必願意去碰觸的角落。

不過關於旅途中對行動不便者的關注,不管是不是帶著柔情,回想起來都落入一種「慈善式的凝視」(Charity Model of Disability),也許這是社會最普遍的無意識心態之一,尤其對身障者視為被同情、被照顧的對象,當他們做了「一般人做的事」時,便產生驚訝、過度稱讚、甚至質疑的議論,這種凝視把他們標誌在需要被幫助的位置,無意中冒犯了他們行動的權利與主體性,旅行,在這樣的框架中被視為奢侈品,忽略了基本人權,這個課題讓我深思許久。


於是我參與了多扶假期無障礙的小旅行,同行的淑娟姐坐在電動輪椅上笑得開朗,臉上曬得紅咚咚。她說,以前我也不敢出門,很怕旁人異樣的眼光,但我女兒幫我報名多扶的旅行團後,我看到很多比我更不方便的身障者,相較之下我還可以幫助他們,但他們卻比我樂觀,從此不在象牙塔內自我封閉,在旅途中如果遇到異樣的眼光,「我就直接看回去啊!」

多扶假期連續兩年榮獲交通部觀光署的台灣觀光金獎,創辦人兼執行長許佐夫不諱言,關於身障者的移動和旅行充滿了挑戰。最初因為外婆的需求,許佐夫從蓄著長髮的紀錄片導演,轉身踏入年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的旅遊服務業,他說:「我們不喜歡販賣愛心,也不訴諸悲情,出去旅行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我們有消費能力,不用怕別人異樣的眼光。」

這趟無礙宜蘭小旅行,除了淑娟姐,同行旅客還有姜媽媽和柳媽媽,都由女兒陪伴,三組人原本互不相識,因旅行而結識,在復康巴士上說說笑笑,也在旅程中互相幫忙。


跟淑娟姐一起採蕃茄的時候,她大方的跟我分享,小時候因病發燒,發現得太晚,送醫後右腳已經不良於行,在成長的過程中曾經痛恨自己的媽媽沒有照顧好她,造成她殘疾,等到自己成為人母之後才慢慢釋懷,覺得過去心態太扭曲愧對母親,體認其實照顧者的辛苦不亞於被照顧者。因為行動不便,過去淑娟姐從來不曾出門旅遊:「我怕出門會拖累大家,也幾乎沒有朋友,直到2年前女兒幫忙找到多扶假期,有專為身障者規畫的行程,也添購了電動輪椅,才走出陰鬱開啟不同的人生。」



許佐夫執行長說,多扶假期賣的是一種「期待感」,所有行程都會提前為團員舉辦說明會,除了介紹行程,也能了解參與者的實際身體狀況和各種需求,讓同行團員彼此認識。當旅行變成一種期待後,參與的長輩或行動不便人士,會因期待出遊主動照顧好身體,按時服藥,把自己準備在最佳狀態迎接即將踏上的旅程。無形中,照顧者也相對輕鬆許多,這種「期待感」就像是家庭的潤滑劑。








對旅行的期待,本質上不會只是一個時間的斷點,從行前的規劃,想著怎麼打扮、要給誰買什麼禮物,到旅行當下的體驗,烙在腦海的回憶,會讓銀髮族、行動不便者和照顧者的家庭開心很久,這種心理上的「延長體驗」(Extended Experience),彌足珍貴。

宜蘭的小旅行來到望龍埤,那天豔陽高照,走完步道後大夥聚在樹蔭下閒聊,柳媽媽的女兒買了桂山電廠的枝仔冰請大家品嚐,淑娟姐開著新電動輪椅從小農市集帶回兒時記憶中的燈籠果和大家分享,大家討論著待會要買什麼伴手禮,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笑容,都像當天的豔陽一樣燦爛!我想旅行從未真正結束,延續成更多動人的故事。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